<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det365官网登录 -> 法院要闻

        二十年借款算不清 法院调解终解决

        发布时间:2020-11-20 09:57:39


            近期,卫滨法院平原法庭王官震法官成功调解了一起长达二十年的民间借贷案件。该案件实现当庭履行,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矛盾。

            案情要从二十年前说起,原告刘某某一家在新乡市火车站附近卖烟酒和饮料,虽然挣了一些钱,但都是血汗钱。被告言某某的爱人何某某在2000年开始做猪下水生意,陆续向原告借款二十万进行经营。一开始顺风顺水,按月付息。谁知到2004年生意赔了,双方经过结算到2004年底尚欠本金15万元。此后经过中间人多次调解,被告言某某一家陆续还款。特别是在被告言某某的爱人何某某死亡后,被告言某某仍在还款。2020年6月原告向本院起诉要求被告言某某支付本金5万3千元及利息27万元。

            王官震法官感觉虽然案情简单明了,但很是纠结。原告刘某某一家二十年前辛苦攒的二十万一直要不回来,很是可怜;被告言某某在爱人去世后仍然坚持还款,其诚信值得鼓励。考虑案件特殊性,王官震法官认为此案必须要有耐心,争取调解解决。王官震法官在庭审后进行了第一次调解,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原告刘某某说双方约定月息一分,从本金递减分段计算利息。被告说原被告系邻居,生意赔了后经过中人说和,不要利息了,只要本金,于是从2004年遵守约定,已经偿还本金97000元,还剩本金53000元,现在原告起诉要利息是不讲诚信。原告认为自己辛辛苦攒了一辈子钱,不能就这样算了,坚持要求利息。这次调解可谓“短兵相接”,时间虽短,但结果严重,原告七十多岁,被告浑身是病,出了法庭后都直接住院治疗了。

            鉴于第一调解的严重分歧,王官震法官制定了背对背、多层次的调解方案,力争纠纷解决。首先精准释法,降低原告预期。针对原告两张借条其中一张没有约定利息的情况,耐心释法,通过案例及讲解法律,向其解释“没有约定利息视为没有利息”,经过多次释法,原告接受该事实,主动降低利息。其次发挥中间人作用,做好被告工作。原被告的中间人是被告的大姑姐,也是原告的同事。知道原被告这层关系后,王官震法官多次家访向中间人及被告讲解法律规定。虽然借款人何谋某本人已经去世,但是被告作为遗产继承人有义务在遗产范围内偿还借款。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判决后,有可能会对何谋某的遗产也就是被告居住的房子进行拍卖。这样经过两个月十几次的谈心、调解,最终原被告同意一次性支付12.5万元调解结案。因为原告申请保全,将被告的银行账号查封,因此只能交付现金。经过被告一个月的筹钱,9月2日上午,原告带着点钞机,被告带着12.5万现金,在领取调解书前当庭完成交付。

            见到钱被要了回来,七十多岁的原告刘某某激动地说:“二十年的纠纷解决了,心里舒畅多了,以后再也不想这事了”。矛盾解决,大家都会心一笑,一起多年的借款纠纷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办理这个案件,王官震法官认识到不能仅就案办案,要在了解案情后寻找案件最妥善的方式处理,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